
1.期望更科學地了解孩子,懂孩子,解決育養(yǎng)問題的父母。
2.想學習更多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理論與技術。
3.兒童青少年領域的相關從業(yè)者(幼師、中小學教師等)。
4.有意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愛好者。
了解孩子從出生到18歲,要經歷哪些重要的心理發(fā)展階段。在不同的階段,家長需要滿足孩子哪些心理需求,如果未能滿足,應該怎樣彌補。
學習如何開啟自身的智慧和內在的資源去影響孩子,無須用打罵、威脅、交換、懲罰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副作用的方式來教育孩子。
真正理解什么是健康的自信,什么是有害的、虛假的自信,如何真正提升孩子的自尊心,從而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,并進一步獲得真正的自信。
為什么有時候家庭中的成員彼此相愛,但依然會傷害對方?學習如何幫助家庭成員提升自我價值,發(fā)展出健康的心理應對方式,以創(chuàng)造和諧、健康的家庭氛圍。
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,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。要發(fā)展這種感覺,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,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,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。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。指出,即使在很小的年齡,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獲得快樂。并養(yǎng)成喜歡助人的習慣。
當孩子表現(xiàn)很好時,不要只是說:“很好”。贊美要具體一些,說出細節(jié),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,或是比上次表現(xiàn)更好。例如,“你今天主動跟警衛(wèi)伯伯說早安,真的很有禮貌”。不過,不要養(yǎng)成孩子錯誤的期待。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,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,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。
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“莫札特效應”,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、美術、舞蹈等活動,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。發(fā)現(xiàn),當孩子隨音樂舞動、或是拿著畫筆鴉,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(fā)他內在世界、表達情感的方法。孩子喜歡畫畫、跳舞或彈奏音樂,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。
要提升親子溝通,了解父母自己也至關重要,同時獲得較實打實的技能干貨:薩提亞+正面管教,雙管齊下收獲良好親子關系。
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,良好的心理素養(yǎng)是關鍵,而父母是孩子較重要的老師,讓父母們了解正確的培養(yǎng)方法至關重要。
更多培訓課程、學習資訊、課程優(yōu)惠、課程開班、學校地址等學校信息,請進入 北京德瑞姆心理教育培訓 詳細了解,咨詢電話: